- 个体导向引发团队内耗:某互联网企业曾因 “个体业绩占比 100%”,出现员工隐瞒项目资源、拒绝协作的情况,团队交付效率下降 15%,HRM 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调解矛盾; 
- 忽视潜力导致人才错判:仅看短期业绩的评估逻辑,易将 “高潜力但短期业绩平平” 的储备人才归为 C 级,某快消企业就因此流失 2 名核心管培生,事后复盘发现两人潜力评估得分均为 TOP10%; 
- 结果一刀切缺乏灵活性:部分职能团队(如研发、行政)业绩难量化,强制按比例划分等级,不仅员工抵触情绪强烈(某企业调研显示抵触率达 42%),更违背绩效管理 “激励导向” 的本质。 
- 团队绩效占比 15%-40%,绑定协作价值:根据行业属性调整权重 —— 销售团队(团队绩效占 30%,如部门目标达成率)、研发团队(占 40%,如项目里程碑完成率)、职能团队(占 15%,如跨部门协作评分)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引入该模式后,团队协作投诉量下降 35%,员工抵触率从 38% 降至 12%; 
- 员工潜力多维度评估,挖掘长期价值:通过 “360 度反馈 + 岗位适配度 + 学习能力” 构建潜力评估体系:比如用 “近半年项目创新贡献” 评估学习能力,用 “未来 3 年职业规划匹配度” 评估岗位适配度。某科技企业以此识别出 8 名 “业绩 B 级但潜力 A 级” 的员工,纳入管培计划后,1 年内 3 人晋升主管; 
- 双维度矩阵划分等级,兼顾公平与灵活:将 “团队绩效(3 档)+ 员工潜力(3 档)” 构建九宫格,如 “团队绩效 A + 潜力 A” 为 A 级(占比 15%),“团队绩效 B + 潜力 B” 为 B 级(占比 70%),“团队绩效 C + 潜力 C” 为 C 级(占比 15%)。这种划分方式既保留强制分布的 “正态性”,又避免 “一刀切”,员工认可度显著提升。 
- 数据联动:打通团队与个体数据:先梳理现有绩效数据(如 ERP 系统的部门业绩、CRM 的个人业绩),再接入潜力评估数据(如 OA 系统的 360 度评分、培训部门的学习记录),确保数据可追溯、可量化; 
- 潜力评估:简化流程降低成本:中小型企业可采用 “季度简短访谈 + 年度潜力复盘”,大型企业可引入珏佳猎头提供的 “人才潜力测评工具”,30 分钟即可生成潜力报告,避免评估流于形式; 
- 结果应用:分层制定管理策略:A 级员工(高团队绩效 + 高潜力):纳入核心人才库,搭配珏佳猎头的 “高管继任计划” 服务;B 级员工(中等绩效 + 中等潜力):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(如岗位技能提升);C 级员工(低绩效 + 低潜力):HRM 可结合珏佳猎头的 “人才转岗咨询”,提供适配岗位推荐,减少离职风险。 
- 为优化后的企业提供 “绩效 - 潜力双优人才盘点” 服务,精准识别高价值人才; 
- 针对 “潜力 A 级但业绩待提升” 的员工,提供 “岗位适配度诊断”,避免人才错配; 
- 若企业需补充 “团队绩效 A + 潜力 A” 的核心人才,珏佳猎头的行业猎头团队(覆盖制造、科技、快消等领域)可在 15 个工作日内推荐候选人,且保障 3 个月试用通过率。 
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